一、工程概况
周屋润园水田印象博物馆处于夏热冬暖地区,位于东莞市东城区周屋村门前路与周屋路交叉口处,地上 2 层,建筑高度 8.3m,建筑占地面积630m 2 ,建筑面积 966.5m 2 ,其位置如图 1 所示。
该博物馆是由东莞市东城街道办事处住房规划建设局立项建设,由广东光大集团捐建,由东莞市东城街道办事处住房规划建设局、东莞市土木建筑学会、东莞市建筑科学研究所、广东华科大建筑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策划,由广东文静生命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进行设计,由东莞市建安集团有限公司进行施工。
目前,该博物馆已竣工并投入运营使用。
二、获奖项情况
1、本项目所采用的“全寿命周期屋面结构板防裂关键技术”通过了广东省科技成果鉴定,获得科技成果鉴定证书,该技术被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
2、由“全寿命周期屋面结构板防裂关键技术”而形成的“全寿命周期屋面结构板防裂施工工法”被评为省级工法,并颁布省级工法证书。
3、发明专利 ( 实审阶段 ):一种亚刚性屋面结构板构造及防裂漏施工方法。
4、实用新型专利 ( 已授权 ):一种亚刚性屋面结构板构造。
5、该项目成功参与举办第九届夏热冬暖地区国际绿色建筑大会。
6、该项目成功参与举办东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质量月”活动暨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
7、吴硕贤院士与何镜堂院士参观并题词。
三、主要科技创新内容
本项目以生态哲学为指导思想,以乡村、城市环境的生态修复即土地修复,植被生长,生物多样性,粮食生产,建筑的低碳、节能、减排、健康为创设目标,通过基于生态哲学的生态系统结构,提供生物多样性的栖息地,实施了生生不息的生态系统,创设了全新的生态建筑理念。
本项目将增土地建筑、粮食及农副产品建筑、简约建筑、近零能耗建筑、海绵建筑、健康建筑、零碳建筑、零排放建筑等融为一体,构建了创新的生态建筑,在建筑理念上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四、新技术应用与效果
1、增土地建筑
本项目取用原基础挖出的土作为基础,结合轻量化营养土技术,在屋面上设置了水稻种植区、瓜果种植区、甘蔗地、景观植物种植区,在外立面上设置了竖向种植地,使种植面积达到占地面积的1.4 倍,打造了城市空中田园农场,充分利用了覆土种植和垂直绿化技术,实现了真正的增加土地和绿色无污染的有机种植。
2、粮食及农副产品建筑
本项目在屋面种植水稻、蔬菜、瓜果,设置龟池,用以养殖鱼类和乌龟,在一层设置荷花池,并在荷花池中种植莲藕,其中荷花池中的水来自于屋面排出的雨水,充分利用了覆土种植和水产养殖技术,实现了水产养殖的天然无公害和真正的粮食及农副产品的增量。
3、简约建筑
本项目采用了全寿命周期屋面结构板防裂关键技术(亚刚性屋面结构板构造 + 屋面覆土种植(含蓄水)),将防水与结构功能合二为一,实现屋面板结构自防水,取消了屋面防水层、隔热层、找平层和保护层;因为本项目采取立体绿化隔热技术、雾化水制凉技术、自然通风技术、自然采光等一系列被动式节能设计措施,所以取消了外墙隔热层、取消了空调、用贝壳代替外墙瓷砖、用普通玻璃代替节能玻璃,本项目还取消了不锈钢、地面瓷砖、石材等高碳排放材料的应用,使建筑本身回归自然、融入自然,形成了独特的简约效果。
4、近零能耗建筑本
项目通过雾化水致凉技术、立体绿化隔热技术、自然通风技术,屋面覆土种植技术,创新地打造出不使用空调,通过自然通风、植被遮阳隔热和蒸腾降温达到制凉效果的建筑,构建了被动式蒸发、蒸腾降温体系。同时,本项目在屋顶还设置了太阳能光伏板和风车,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光伏和风能技术为建筑内的用电设备提供电能,不需要电网供用量。屋面设置通风采光井,实现建筑的自然采光,减少照明用电量,实现了真正的近零能耗。
5、海绵建筑
本项目通过纳雨容量和雨水排放量的研究,构建了雨水的收集存储、渗透、净化、使用、排泄、蒸发的雨水循环系统,采用了水资源立体化回收循环利用技术。水循环系统包括水收集装置、水过滤装置和蓄水装置,分布在建筑屋面、建筑体内及建筑体周边地表上。水循环系统对自然水水源(雨水、地面水及地下水)和人类活动用水(致凉的雾化水、灌溉农业用水)进行收集存储,循环用于雾化水致凉、农业灌溉、冲厕、补充地下水和地面蒸腾降温,从而减少自来水使用量以及污水排放量,降低市政排水和供水系统负荷。本项目通过科学合理设置水循环系统实现循环收集、存储及利用自然活动生产的水,尤其是对雨水的立体化回收利用,耗费资源少。
6、健康建筑本
项目一方面考虑建筑使用的能耗排放和建材来源产生的碳排放、污染及建材再生的能耗排放,另一方面考虑人类对健康室内居住环境的要求,所以在室内装修优先选用零(排)碳原材料(如土、木、砂、壳等)以及无公害的绿色环保材料,做到了室内装修甲醛、苯、氨、VOC 等零污染。另外,本项目通过立体绿化等技术不仅提高了建筑周围氧含量与负离子,打造出城市中自然氧吧,而且还降尘降噪,室内外 PM2.5 趋零或零,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建筑的立体绿化不会产生像镜面建筑反光而导致行人、司机的眩晕感与不适感,不存在建筑光污染。
7、零碳建筑
本项目在设计选材时充分考虑了建筑材料来源产生的碳排放,施工选材严格控制碳排放高的建材的使用,优先使用零碳排材料(如土、木、砂、壳等)。在运行使用时,由于本建筑的被动式节能设计和太阳能光伏和风能发电技术的应用,使建筑的总体能耗控制在近零的水平,减少对市电的依赖。另外,通过屋面覆土种植以及立体绿化的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也平衡了建筑在使用阶段的碳排放,真正做到了零碳排放。
8、零排放建筑
本项目充分运用了废物资源化循环利用技术,把洗手间污水和人体排泄物排放至沼气池,在沼气池中将粪、尿分流,把水尿混合液排至集液井。在集液井中设置潜污泵,将水尿混合液输送至屋顶的尿池,然后通过屋面布置的施肥管对屋面各类植物进行施肥,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尿液的高效资源化,产出有机蔬果,而且沼气池产生的沼气可用于烧水做饭,同时,沼气池内的废料又可以作为耕种的有机肥料,做到了污水排放趋零、粪尿无害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