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电话:0769-22659339 22655931

邮箱:dgjskj@163.com

地址:东莞市东城街道莞龙路下桥银门街1号建筑之家二楼213

学会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新闻资讯>学会动态
平凡筑梦人 | 建筑设计人林文静:有情建筑,让城市更美好
发布者:admin   发布于:2023-07-10   浏览次数:785

微信图片_20230810160333.jpg

林文静,知联会会员,东莞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从事建筑设计相关工作近30年。自2010年担任海口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东莞分公司负责人至今。


01 与东莞同频共振


林文静从小在东莞长大,90年代就读华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专业,1993年毕业后回到家乡。最早在东莞市建筑设计院从事建筑结构设计工作,后续于中山大学工程力学系深造,取得工程力学硕士与博士学位。她是国家实行注册工程师制度后首批通过的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2010年,林文静担任海口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人,主持分公司的项目设计。海口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这个名字也许你会感到陌生,但它的一些作品你肯定熟悉:东城文化中心建筑群、东城御景大厦、海德琥珀臺、莞寓、景湖花园、东城体育公园、东城综合改革试验基地,东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东城初级中学、东莞光明小学及中学等等。


工作以来,林文静亲眼见证东莞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和发展,也将自己投身于东莞的城市建设洪流当中。她刚毕业那一年,东莞才只是个200万人口的小城市,如今已经有超过1000万的人口。“如今回头看,我感觉自己跟这座城市的脉搏是同时跳动的。”


东莞的城市规划起步较晚,城市的面貌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规律而生长,没有太多约束;但它却是配合了整个城市的发展,以极强的包容性接纳着各类人群——随处可见的城中村和混在民居之间的厂房,塑造了这座城市早期的基础架构。林文静认为,这就是东莞自下而上自然生长出的样子。


在那个国贸中心还没有建成的时期,东莞东城缺少能代表城市形象的高层建筑。海口城规院分公司接到了御景大厦的设计委托,要建起一座23层的大厦,扛起东城的城市门面。


御景大厦属于东莞市较早期的高层建筑,林文静在御景大厦的结构设计工作中,为配合大跨度空间的设计,采用了当时应用较少的大跨度预应力梁设计,有效减小了梁的净高,使建筑具有更高更舒适的净空。这个项目设计获得了东莞市优秀设计项目一等奖。


但是,在东莞“自然生长”的过程中,城市化的许多问题也随之而来,热岛效应、光污染、噪音污染、城市内涝等。


应对城市发展的环境问题,生态建筑的概念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提供了一种主张。海口城规院与生态建筑专家邝成子的联合团队,设计圣融幼儿园、东城周屋润园博物馆等令人耳目一新的岭南生态建筑。

微信图片_20230810160341.jpg

圣融幼儿园是一座由绿被包裹的建筑,全自然通风、自动灌溉体系,夏凉冬暖。置身其中,清新舒适,绿植满目,既是幼儿园,也是大自然。同时,它还是一栋超低能耗建筑,依托绿色生态的教学环境,圣融生态幼儿园在教育上走在培育新生一代的环保和可持续性发展意识的前沿。

微信图片_20230810160344.jpg


02 建设“有情”建筑


林文静相信,建筑也可以是有生命力的个体。一栋建筑落成之后,不仅要在物质上为使用者提供静态和动态使用功能的安全空间;更要在精神上丰富和扩展,赋予环境和谐美感,并有文化内涵,留住人的情感,和人产生情感交流互动——林文静称其为“有情建筑”。


东城文化中心就是这样一个作品,前后由海口城规院两代人完成。主楼是行政大楼,坐北朝南,两侧是政务服务中心、附属办公楼;与南面的影剧院、图书馆围合,形成了开阔的广场空间。


白天,建筑群是东城街道的政务服务中心、群众文化活动的场所;当夜幕降临,广场的共享空间就成了市民的聚集场所,跳舞、歌唱、轮滑、儿童嬉戏等活动让这里热闹非常。


林文静说,人们喜欢聚集在这里,除了有活动空间以外,还因为在这里能够感受建筑的美感,环境的舒适,身心的愉悦,产生人与建筑环境情感的共通。这是属于建筑从业者的浪漫。


林文静认为,建筑的有情,还应该包含了文化的归属感。“如果一栋现代化的大厦,放在北京、上海、广州、东莞都可以的话,它就没有体现出本土文化的认同感。现在大部分主流建筑缺少了地方特色的辨识度。所以作为从业者,我觉得遗憾。”


林文静在东莞城区长大,老街区的一排排风格鲜明的岭南骑楼是她独有的乡愁。


骑楼一般分楼顶、楼身、骑楼底三部分,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可避风雨防日晒,是劳动人民创造出的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的独特建筑风格。“可园也是岭南建筑的代表。”


这些传统的、有乡土味的建筑,却因为不适应现代的生活方式而走向了没落。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本土建筑的现代化建设追随着西方的建筑样式,而没有建立被普遍认同的有本土文化归属感的建筑语言。林文静希望找到一种解决方案,去继承和发扬本土的建筑文化语言,东莞乡村振兴的建设给了她及团队实践的机会。



03 在乡村振兴中探索本土的建筑语言


微信图片_20230810160346.jpg

“水田印象”——周屋润园博物馆是林文静最满意的作品之一,这栋小小的二层楼房是探索本土建筑语言文化的集中体现。


润园博物馆是一栋二层的乡村博物馆。楼顶满种水稻、蔬菜、瓜果,外墙攀爬绿植,地面水域水草丰茂。人们称它为“水田印象”。建筑外围是500亩的周屋水稻田,站在屋顶向四周望去,仿佛置身于无垠自然当中。 


润园博物馆造型上给人以一种朴素感,没有空调,用贝壳代替外墙瓷砖,用节能玻璃代替普通玻璃,取消了不锈钢、地面瓷砖、石材等高碳排放材料的应用,使建筑本身回归自然、融入自然,形成了独特的简约效果。由于在生态环境、绿色节能方面的突出特色,项目获得东莞市詹天佑故乡杯奖。

“它提供了一种建筑物跟环境和谐相处的方案,代表了我们要追求的一种方向。”


润园博物馆建成之后,迅速成为了当地的网红景点,引来人们争相打卡。而林文静想的不仅仅是让周屋社区多一个门面或者打卡点,而是“真正地改善他们的环境。” 

微信图片_20230810160349.jpg

海口规划院是全市最早参与美丽幸福村居建设的设计单位之一,在厚街、塘厦、清溪、企石、谢岗等镇街村居环境提升、历史建筑活化改造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全东莞共有8个美丽幸福村居特色示范连片建设项目,海口规划院就参与了其中东城和谢岗2个项目。2019年,林文静协同设计团队投入到了东城美丽幸福村居特色连片示范区中周屋片区的设计工作。

微信图片_20230810160352.jpg

稻香公园坐落在周屋一望无际的稻田边上,迂回的玻璃栈道融入到稻田之中。稻田的天际,是一个旧水闸改造的瞭望塔,造型如天际线上燃起的火炬,又如稻田上的编织鱼篓,昭示着周屋鱼米之乡的丰润。有美好寓意的建筑增加了乡村环境美感,并让乡村有了情感的依托,也成了周屋一见难忘的一部分。

微信图片_20230810160354.jpg

对村居的美化改造,不是为了展示,“而是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的一部分”。当村民晚饭后走在整洁美丽的乡村中,和风吹送稻花的甜香,遥望天边的瞭望塔,感受着生活的幸福……

微信图片_20230810160357.jpg

微信图片_20230810160401.jpg

谢岗镇黎村窑贝塘广场

 

“我们为什么热爱建筑设计这个工作,因为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参与到城市建设中去,服务于人。”


生命匆忙,而建筑却可能恒久地服务于人,成为一座城市的记忆。林文静相信,社会主流的认识能够正视城市建设负面影响,调整建设的理念和方向,让城市生态环境更友好,居住更舒适,文化内涵更浓厚。而城市的重要组成单元——建筑,也终究要重新认识和建立自己的建筑语系,探索实践生态友好的技术路径,与人共情,与城市共生。